榆树范文网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13篇)

79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1篇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2篇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3篇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xxx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4篇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5篇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9、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10、影响细胞外液渗透液的主要是Na⁺和CI⁻的浓度。

11、影响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12、内环境的稳态:

①实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

④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⑤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3、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健康问题:

血浆蛋白含量过低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6篇

免疫缺陷疾病:

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3、_: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⑴、病毒:xxx,RNA作遗传物质。

⑵、病理:xxx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⑶、病症: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后期: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⑷、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⑸、预防措施:

①、洁身自好,不性_;

②、不共用牙刷、剃须刀。

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

④、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

⑤、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

什么是生长素?有哪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

⑴、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化学结构式见P-47图3-5)。

⑵、苯XX、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7篇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即R型细菌转化是S型细菌)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是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注意其半保留复制和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来完成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XX,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即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实现的。

9、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10、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所以,生物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并由蛋白质分子直接体现的。

11、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12、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13、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4、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1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XX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6、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即雄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后代性别由父本决定),另一种是ZW型(即雄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ZW,后代性别由母本决定)。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8篇

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植物xxx性原理是什么?

植物的xxx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xxx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xxx弯曲。

4、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5、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是怎样的?

⑴、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

⑵、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⑶、分布: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9篇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成细胞的细胞壁.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总质量.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xxx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决定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相应的物质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因此,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也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而选择透过性是对细胞膜生理特征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才能完成物质交换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10篇

细胞器是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微小构造。

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基本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控制遗传和代谢。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称_动力车间_。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双层膜,形状为椭球形,含核糖体可产生DNA和RNA,能相对独立遗传。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细胞中(厌氧菌除外),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除成熟红细胞外),分布于代谢旺盛处,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形状为扁平椭球形或球形,含核糖体可产生DNA和RNA,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

溶酶体,单层膜,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溶酶体。

液泡单层膜,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和低等动物细胞,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含有细胞液,色素(花青素,叶绿素等)。

核糖体无膜,分为附着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微小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11篇

15、反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

16、神经系统的各级中枢及其功能: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调控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17、味觉、痛觉、渴觉等感觉的产生于大脑皮层,但其未形成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

19、遗传获得、先天性属于非条件反射。

20、有神经节的一端为传入神经。

21、只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反射,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

22、反射弧的完整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23、△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4、Na⁺内流表现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K⁺外流表现为静息电位,内负在正。

2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

26、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导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与突触后膜。

28、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单向传递)

29、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30、突出小泡的形成与xxx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31、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32、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

33、神经递质被突出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发挥效应后不会长久存在,或被酶催化分解而失活,或因被转移而迅速停止作用。

34、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35、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36、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7、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及癌变的细胞。)

38、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消退较快,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

39、溶菌酶一定是非特性免疫。

40、只要涉及抗体、记忆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等均属于特异性免疫。

41、xxx先攻击T细胞。

42、免疫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剩余的见下一篇文章,记得收藏和点赞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12篇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xxx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xxx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xxx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5.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6.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7.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8.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9.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总结 第13篇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