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范文网

说课总结反思(实用31篇)

84

说课总结反思 第1篇

一、千锤百炼,思在课前

教案和课件的呈现不是备课的终点,而是备课的起点。一个好的作品是经过了无数次“设计―反思―再设计”的过程,才趋向于完美的。单纯的教案和课件的呈现只是经验和知识点的堆砌,只有经过多次“设计―反思―再设计”的过程所形成的教案,才是我们所要展现给学生们的完美作品。

1.反思教材要有深度

在教学设计形成后,我们要好好地反思自己有没有精准地把握大纲要求,对于教学内容是否理解通透,有没有对教材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现在新课程所要表达的就是“教师即课程”这样的先进理念,手头的教材只是一种参考文本,需要教师个人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形成具有个人魅力的课堂盛宴。

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我一般是按照教科书上所讲的,利用通分来处理。例如比较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这样的题按照书上的方法处理肯定是可以的,但我并没有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在想学生会用哪些其他的方法,如画线段量出来比较、用计算器直接算出结果……这些在备课时如果都想到,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反思学生要有广度

教师在教学设计完成前后要好好反思对自己的学生是否做到了心中有数,即备学生、备学情。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基本层次、基础水平,又要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要对每个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例如笔者执教的学校里,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故在课堂上要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所获,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在布置作业时也注重分层,全体学生在完成基本题的基础上,可自由选做探索性、开放性习题。

二、冷静机智,思在课中

1.言行反思,掌控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确保不把自己在课外的烦躁、愤怒、悲哀、失望等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影响学生听课时平静的心境,确保不被课堂上学生的异常举止影响本身的情绪,保持冷静的教学心态。

例如在“垂直与平行”课中,我让学生拿出尺子作平行线。课上不少学生忙于找尺子、铅笔,如果没有两块三角板,有些学生就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我当时有点恼火,要训斥学生时,我想到不能这样简单处理,而是需要冷静地思索:是根据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思考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还是跟学生说,你们用手中现有的用品是否作平行线?

课堂教学情绪,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判断学生的情绪,及时运用语言激发、活动激发和情境激发等手段使学生情绪饱满高涨,学习积极进取,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角色反思,确定主体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千万不要教师整个过程忙个不停,学生却在看大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知识点纷至沓来,整节课看起来如行云流水,十分的精彩,下面学生却呆若木鸡。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反思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只作随机引导。与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华丽还不如展现洗尽铅华后的朴实。

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教师以“你想用什么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为引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得到许多不同的表示位置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第三大组倒数第二个”,有的学生用“第四小组第一个”来表示,有的用“第二排左数第三个”来表示。方法很多,也很实用,对此我给予了充分肯定。然后我又告诉同学们:“老师也有一种方法,(4,1)能表示第四组第一个同学,你知道老师是怎样表示的吗?”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位置定位成一对有序的实数,再由我任意给出一个数对找出这个同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先自己探究了表示方法,接着再研究老师给的方法,很容易就学会了这种用数对表示座位的具体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情境反思,因势利导

教师要及时反思课堂情境,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交流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都会产生新的情境,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知识。教师一般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按自己设计的过程一步步教下来,必须反思情境的变化,因势利导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例如: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做错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

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教师顺势引导:“是不是求所有梯形的面积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

三、提炼升华,思在课后

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之所以有经验,我想就在于他们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在总结和探索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抛弃违反规律的东西。不能只是蛮干,要一边做一边反思,一边研究一边回头看。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我每上完一节课,也学着反思,学着摒弃,学着积累,学着提升,静下来好好想想,哪些地方有得,哪些地方还可以再完善,该记的记下,然后写点体会。

1.反思课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仔细反思这个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是教学中某一环节的失误,是对学生产生了某一误导,还是在课堂上对某些知识点阐述不够,导致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未弄清楚?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加以矫正,同时诊断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如果是共性问题就要在下节课中解决。

2.对学生的课外作业信息的反思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堂效率直接的反馈。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作业仔细地批改和统计,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的是共性错误还是个别性的错误。如是普遍问题,下次上课加以纠正,对个别性现象再单独辅导,并做好记录,避免以后再产生类似现象。

3.自我反思,确定得失,经验积累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反思,自我发现问题,对照原有教学设计和评课标准自评、自悟;本节课有哪些成功的地方,xxx的引入、新颖的解法、结论的形成等,对这些都要认真总结。

说课总结反思 第2篇

本课教学我秉承新课程理念的宏观浸润和同事的微观指导,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1、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做到了用教材教。

教学中,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剪裁加工,以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如教学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对教材单一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和面动成体等内容进行了加工,点动成线既有直的,也有曲的;线动成面,线既可以平移也可以旋转;面动成体也是如此。这一内容的丰富使学生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认识更清晰,更全面。

2、适时、适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突破了教学难点,扩大了教学容量。

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我利用课件将静态转化为动态,再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生活情景以及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的过程。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和几何体形成过程以及脱体成形这些抽象的'纯数学内容形成鲜明的表象,同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点、线、面、体间的关系,很好的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调动了各种感官,运用了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面动成体和圆柱、圆锥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仅靠说教和书面练习是不够的,需要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想一想,转一转、摸一摸、认一认,进行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直接感知,让大家一起动脑、动手,并分享集体的发现。力争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通过观察、想象、举例等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起来。

当然,由于这部分内容和传统数学教材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这对学生和我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为了能更好的驾驭教材,课前我反复研究课本和教参,并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形成了这样一份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围绕着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并能描述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几何体。能应用图形形象的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说课总结反思 第3篇

一、说课说什么

说课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课前说课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除了这几个主要方面还可以根据不同课程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还可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急措施等等。课后说课除了以上内容外,还要对所讲的课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方法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

二、怎么进行说课

1、说教材: 教师要说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了,才能制定出较完美的教学计划。包括三个方面:(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活动探究法和自学导师法相结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后的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我还会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4、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这符合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注意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了解生物学概念。(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这样的教学实践,体现了新课标中力图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

5、教学的再设计:方式与改进。 随着崭新的教师观的推出,反思已经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xxx曾经为我们总结出这样一条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针对这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对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是某一阶段进行反思,以便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2)换位反思。就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3)观察反思。教师通过学生的言行、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三、通过说课达到什么目的

通过说课这一过程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上给学生上课那样讲。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这里说明怎样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突破难点运用了什么方法。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说课总结反思 第4篇

《乡愁》说课及反思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 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xxx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 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乡愁>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 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创新和智慧的欣赏者。本堂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思想的碰撞,富有个性的品味表达,争论,点评,画面、音响等辅助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七 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八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打开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水面波光粼动,伴随耳侧的是xxx的《思乡曲》)

《乡愁》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诗行之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情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正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这种愁绪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创设情境,创设激发情境的导语很关键。

我们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寄宿在亲戚家或是陌生人家里,有的十几天或者是一两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有一些孩子离家在此地求学,今天老师想采访他们一下。“你们想家吗?”“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略)“是啊,想家。老师也想家,我从家乡来到xxx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我想家中的父亲身体可好,我想院门前的柳树是否已经发芽……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最浓重的牵挂,夜不成眠时,我就在心里默念xxx的《想家的心情》(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诵读)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xxx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亲人不得团聚,他们想家的心情才称得上真正的乡愁。下面我们就来朗读台湾诗人xxx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二)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画出重音、停顿,力求读准读顺,然后说说文章四个诗节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四个诗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在学生诵读过程中强调停顿、重音,明确”啊“的变音和叠词重音却轻读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诗歌诵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明确了——这是一首抒发不同年龄段的乡愁诗,是按照时间顺序成文的,各诗节之间的顺序不能调换。(板书关键词)

小时候——思念母亲

长大后——思念妻子 时 间

后来啊——孝子之心 顺 序

而现在——热爱祖国

(三)合作探究

1、捕捉细节,再读文本

说课总结反思 第5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2.重难点的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难点内容。对于转录过程的处理,我采用学生找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教师梳理、引导;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反复的提问题、找答案,逐步引深知识,突破难点。翻译过程相对抽象、复杂一些,我在学生解析概念的基础上,在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了翻译的动态过程后进行了模型构建,让学生在经历了自制模型;建构模型;模型演示;作业展示及评价的'过程后,对翻译的过程有一个深入的感性认识。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选择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学生主动提出与转录有关的问题并自主解决,对碱基与氨基酸之间关系的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构建翻译的模型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课堂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关键在于要让他们有深切的体会与感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了,往往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生尝试提出与转录有关的问题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十几个问题,有几个问题很有深度,这远远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在进行翻译的动态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各小组在模型制作过程中的热情,争先恐后展示作业的热闹,还有被肯定后的欣喜和掌声,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想教师作为一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应该更多的去思考怎样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变被动为主动,能让学生主动发现的、能让学生独立解决的、能让学生自主学会的,我们都应该能大胆的放手,给他们创造更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这样才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

但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脑手结合形成技能,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充实。

说课总结反思 第6篇

一、课堂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课堂经验,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完美程度,从而使自己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专家型教师。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美国学者xxx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特级教师xxx也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二、历史教学反思的几种方式

1.课前反思。学习教学理论,是反思的知识基础,而参加教育科研,则是反思的能力保障。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是详细备好这节课。备课不仅要把知识内容备透,还要多备学情,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在备好一堂课之后,回顾所设计的历史情境及课堂设问,往往还能找出漏洞,发现需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中,关于开辟的四条航线,备课时重点注意到人物、具体航线和支持国家,但备完课后反思时,发现还可以通过课本上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很形象地把握四条航线的具体路线,所以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示意图来形象地展示四条航线。深入挖掘这幅示意图就可以对四条航路的基本内容把握好,如人物、方向、时间、路线等,甚至可以联系地理学科的其他内容来讲解,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把握。

2.课堂反思。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会提些“奇怪”的问题,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有学生问到课本上一幅图片里xxxxxx的帽子是什么样的。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并没有想过,只能给学生解释中国的帽子与西方的不同,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尽人意。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历史时对历史概念、理论等内容不太感兴趣,而某些可能被教师忽视的内容反而是他们感兴趣之处,在之后的备课中可以多补充这些方面的内容。

3.课后反思。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课堂气氛、参与程度等,教师可以反思这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本堂课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发现需要补充的问题。课后的反思内容是很多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小到语言的速度、声调、表情、教师本人的心理反应等,大到重难点的分析、与学生的互动、提问的方式及反馈、知识点的过渡以及课堂的连贯情况等,对这些方面做详细的反思和记录,对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坚持做到每节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并书写下来,从中受益匪浅。

三、历史专业教学反思的几种来源

1.来源于自己的课堂。教师将刚结束的课堂感受写下来,并经常去回顾,之后的课堂可以吸取第一经验,并且可以很好地突破重难点的阐述与解答。当然,仅靠自己的经验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其他的途径来提高反思能力及教学水平。

2.来源于其他教师的课堂。多听其他教师的课,收获的不仅是对教材的处理方法,还有别人的智慧。多听课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我们身边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课堂能让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这些教师都有他们教学的秘笈,多学习、请教他们,会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一个直接的推动作用。

3.来源于书籍。《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历史教师必看的资料,登载了许多特级教师和名师的心得体会,对我们历史专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与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它的历史专业书籍也能对我们教学反思提供广阔的来源。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充电,才能与时俱进。

说课总结反思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必要性 途径 新课程反思

一、反思的必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xxx语)反思犹如一面镜子,它能够把我们在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清楚地反映出来,使我们有取长补短的机会。反思是一种心灵的自我谈话,是和自己的心进行难堪斗争。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反思自己,认识自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没有反思,反思是一种智慧,它是纠正以前错误以利将来更好工作的关键步骤。一个人能够有正确的反思是一种有理性的表现,反思不能怕痛苦,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寻求进步,不断完善自我。说: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xxx说:吾日三省吾身。先哲都能如此,我们又有何不可。

二、如何进行反思

反思的途径有很多,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xxx奇等(J・W・Blubacher,et al.,1994)提出的五种反思方法对我们教师教学很

有帮助。

1.课后备课。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案,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如何,哪里是闪光点,哪里有缺憾,哪个表现方式不妥等等问题,等到了课后才能检验出来。课后若不及时总结与反思,存在的问题就会永远得不到解决,成了教学实践升华上的“瓶颈”问题。成功的经验也就无法得到总结和积累。课后备课有助于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体会教学水平,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被人指出缺点是一种“失败”,自己反思不足是一种胜利。有一次,我在讲《信息的价值》一课时,首先筛选了几个例子,我认为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但实际课堂上,学生举出的事实比我的更贴切,课堂互动活跃,他们更乐意接受。我本来备好的课,结果很失败。课后我很好的反思了一下,如果我一味按照教案讲,也许课堂就变成了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3.反思日记。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就应该写下自己的体会,同时把学生的意见也写下来,并详细记录课堂中授课环节的点点滴滴,导入语、新课讲解、小结、板书以及存在的问题。还要设计在下一次授课时如何改正解决的方法与一些创新思路。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有位信息技术教师,他无论每天工作到多晚,都要写教学反思日记,少则百字,多则上千字,数十年如一日,日积月累,这些成为了他教学上的宝贵财富。因此,他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他讲的课学生爱听,向他学习的同行也受益匪浅。其中我就是一个,我也坚持写反思日记,收获颇丰。每每翻起以前写的反思日

记,我都心潮起伏,尤其刚开始上班时,那是一个磨合期。一次,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毫不避讳地给我指出了讲课中的一个错误,当时我觉得很没面子。但在当日的反思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度量太小了。第二天,我表扬了这个同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请他和同学们都指正教学错误的想法,赢得了学

生们的好感。

4.交流讨论。可以在借助录音、录像、档案等资料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要对它们进行分析、借鉴,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明确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QQ群,亦或博客,首先提出课堂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将得到的方案为本校所有教师共享,也使其他学校及同事之间相互借鉴,升华反思,多方位、多角度反思,就不会自我封闭、孤陋寡闻了!我本人所在的学校每学期都开展青年教师互评课、教学心得报告会等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水平。

5.行动研究。为弄清课堂教学遇到的实质性问题,制定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三、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反思性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的理念,需要我们老师的探索性反思;如何以学生为本,需要我们老师的换位反思;如何激励学生,需要我们老师的睿智反思。反思性学习是一门没有止境的学习之路,因此,为人师者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人师者应该不断地提升个人修养,自觉主动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在新课改形势下,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中说:建立有助于交流、协商的“学习共同体”。让反思光芒永远照耀我们的教学之路,让反思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生根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xxx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说课总结反思 第8篇

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

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这是颇具匠心的。由观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借以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它体现了思维递进理念。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渔夫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国xxx?因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没有想像,那就没有渔夫和魔鬼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渔夫的故事》,甚至没有了文学。反过来,要让初一学生领悟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胜利,也必须借助想像,否则就只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了。由此可见,思维从现实向想像递进,是何等的重要。

二、围绕“现实和想像”要求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xxx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因此。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宜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初一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xxx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o

“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也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初一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学修养等影响,不明确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差异,所以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手法难以理解。他们或把虚构的人事信以为真,或者相反,把艺术形象价值全盘否定。因此,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的应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xxx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根据学生通过上一课《牛郎织女》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一实际情况,用鉴赏分析法来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因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语文能力训练要借助于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已知的有关民间故事知识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初步学会赏析未知的《渔夫的故事》,这种方法正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

说课总结反思 第9篇

摘 要:“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是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方法。对比自己现在和以前的教学,发现这几年的教学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反思的实质不同;其次是反思的形式不同;第三是反思的内容不同;第四是反思的勇气和决心不同。

关键词:教学反思 成长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笔者参加工作已经有六年了,送走了两届学生。本学年又教高一年级英语,对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教材已经很熟悉了,一些课文都能够背下来。但是在教这一届学生的时候,笔者还是有许多新的发现。每次课前和课后笔者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以及课堂后学生的收获。从中对比可以看到自己不断成长的足迹。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回顾、思考、分析,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它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自我提升。对这些观点的认识鞭策我在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及时记录和整理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帮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完善。

一、反思的实质不同

初上讲台,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比较陌生,对学生不了解。只能在经历过后,才能发现并分析整理出自己备课时理想的、纯理论上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际操作中的差别。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已顺利实施,课间突发状况的处理方法、教学智慧、教学效果等也只能在教学实践过后才清晰明了。所以,最初的教学反思是名副其实的“教学后记”,是总结性的教学反思。而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得与失的整理,有经验的教师能清晰地写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或“再教设计”。所以,探索、学习、总结与创新等共同构成了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反思。

二、反思的形式不同

新教师受教学阅历的局限,他们的教学反思往往以“教学后记”的形式在课后总结。相比之下,老教师的教学反思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因为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灵感往往会随时出现,需要随时记录,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后。老教师课前准备不会是理想的、纯理论的教学设计,会根据自己对新一届学生知识层次、整体素质的认识,反思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是否适用于现在的学生并及时进行更改,根据经验设计出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深浅度。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所以他们会用“√”“×”“*”“”“”“”等简单符号在课本、备课本或学案中及时简易记录,课后再及时进行整理。老教师还善用课后的作业、习题的反馈情况分析教学效果,反思作业的深浅度、适宜度。可以说教学反思会出现在老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记得在上必修1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Reading时,笔者本来只是想通过书上的地图来让学生们了解有关湄公河的基本信息,但是上课时,突然想到2011年刚发生的湄公河惨案,于是就从这个话题入手,给出学生们一个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Mekong River murder case?”有些学生尤其是男生对这个新闻有所了解,但是个别同学似乎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于是笔者就让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讲相关事件,然后趁着学生好奇心未减,我又用英语介绍了一遍。这样一来,大家对湄公河流域及周围的国家也都有深刻的印象了,通过地图学习湄公河知识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反思内容不同

在评讲阅读理解时,笔者以前的教学后记是:1.学生课外知识不够丰富,许多简单的单词不认识。2.如有可能,把阅读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明显,笔者主要是针对学生课堂反应、课堂效果的记录,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反思解决的方法,或者说关于教学方法、手段的分析笼统,目的性不强。一段时间过后,可能连自己都忘记了当时自己所想所做,这样就难以达到想通过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目的了。反观笔者现在的教学反思会出现在备课本的各个角落,用不同色笔表示出来,有对教学方法的肯定或否定,有对教学设计中一道题目、一个例子的肯定与否定;有一个知识难点的解决方法的举例或改进。笔者现在的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如:“此处的设计很好”,“在此处用一个例句来翻译某个词的意思,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新单词的意思”,“此处有10个学生犯了同样错误,得改用……教学方法”,每一处的说明都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对具体教学设计的肯定与否定。批改学生作文时,笔者更是把学生集中犯错误的地方找出来,然后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大家一起纠正。如“There are some students play basketball in the playground.” 刚一写到黑板上,大家就知道要么在play前加who;要么把play改为playing.如果只是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纠正过来或者只是用红笔划出来,可能不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但是写到黑板上一起来纠正,这样大家的印象就比较深刻了。

四、反思的勇气和决心不同

以上所列显示的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但是有些方面新教师是绝对值得老教师学习的,那就是勇气和决心!刚上班时,笔者非常有热情,每天第一个来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晚上也经常在办公室备课。并且有时还会虚心恳请同行观摩听课,及时课后研讨,让同行指出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交流探讨中反思教学的得失,明白自评与他评之间的差异,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基本功、教学技巧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然而现在充其量也就是在原教案上进行修改、补充、记录、点评。不是学校要求讲公开课,自己也不会主动去讲,更不会请同行去听课、评课。因此,教师需要敢于正视自我、否定自我的勇气,需要怀着做一个新型教师的坚定意愿,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反思德行。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有趣区别。美国心理学家xxx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能力的极好方法。教学反思对新老师来说,即总结上课成功的地方与不足的地方,对自己的成长、成熟有很大促进作用;教学反思对老教师来说,即总结上课成功的地方与不足的地方,能有效地避免经验主义,避免常用老方法教学。因此,年轻老师要迅速成长,减少在教学实践中的成长周期,就要在不断参加教研的同时,经常性的写写教学反思,把自己的成长过程用笔记录下来。如果一个老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理念以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所以不管新老教师,若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那每天尽可能地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做个“反思型”的教师。长此以往,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xxx.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说课总结反思 第10篇

这节音乐欣赏课《赛马》中有精彩的环节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力求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表现音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

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了解得不多。为了使学生们更直接的了解到我国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合理运用了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配合优美的内蒙古《赛马》,视听结合,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并很自然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的情境中。

2、拥有丰富的内容: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采用初听、分段听和完整听,来指导学生学会“初步感受音乐--听音乐发挥想象--表现音乐“的欣赏方法。在整个过程中,为了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凳子、道具及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赛马》,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教师与学生一起跳起了蒙古族舞蹈,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上,带到了场面热烈的赛马场上。激起了学生对草原生活的美好回忆与向往。同时,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学生们更深一步了解蒙古族牧民的风土人情,大大丰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生活的范围和音乐视野。

3、面向全体

课堂上,教者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主要的位置,如对每个乐段的处理,让每个学生思考并说一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意境,再用肢体语言或者乐器加以表现,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年级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很难要求他们非常投入地来欣赏一段音乐,那么就需要音乐教师来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被音乐吸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他们处理好听觉与联想的关系,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从而丰富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对象始终是音乐,不会被图片或动画所取代,就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因为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是为音乐服务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受与心得,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说课总结反思 第11篇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xxx的代表作品,而其中“海燕”这一形象蕴含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内涵。支玉恒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时,通过朗读,通过学习了新字新词,较好地解决了难点——理解海燕的独立、高傲、顽强的精神品质,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我认为支老师这节课许多成功的地方主要表现如下:

一、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的培养

《海燕》是一片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含蓄深邃,宜于朗读,适于欣赏。教师在读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也在读中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获得新知。“读”成了该教师教授课文的“主心骨”贯穿全课。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以“读”为根本。语文课上少不了“读”,这是无庸置疑的,而该教师巧妙地采用了默读、xxx,单个同学读,读一句话,读一段话等等,通过学生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理解,读中受到思想熏陶和哲理的启迪。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使学生能够更容易体会并理解文中xxx赋予海燕的意义,以便于教学。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字词”的落实

《新课标》对5~6年段“阅读”中明确规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它是引导学生顺利展开阅读进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木、空中

楼阁。该教师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代表性的词句,在联系上下文中反复体味感悟,由“字词”到“句段”,进而把握全文。教师巧妙地将文章分割溶解成为若干“小块”,逐个击破文章中的重难点。

三、重视语文教学时的“表演性教态”

讲授《海燕》这一课时,该教师多次用有力的手势及表情去感染学生,以辅助教学,促进教学事半功倍。在引导学生朗读“在苍茫的大海上……”这一小节时,效果尤为显著,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出xxx为“海燕”创设的“飞翔环境”,xxx燕的勇敢。

这节课给我带来启发的同时,我有两点疑惑引发的思考:

1、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该教师过分重视问题本身的预设性,忽视了学生的动态生成,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

2、教师的语言评价。恰当的语言评价,一方面能够暗示给学生一定的“是非观”;另一方面巧妙地评价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该教师语言评价过于简单:“好”、“不对”等,无法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造成整个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说课总结反思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0—0091—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工作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能引发教师对教学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在思考中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水平,最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师自己说上课,要求学生说下课,教师再说上课,学生再说下课……反复数次后教师提问学生:“如果一直说下去能说完吗?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叫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意义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有关“循环”的例子。这样,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更深刻地理解了“循环”的意义。

二、课中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课中反思又叫适时性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任何一个小小的插曲、小小的问题、小小的疑问都会成为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些教学契机,立刻进行反思,随机应变地对生成的教学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1.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的优劣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衡量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角度为基准,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节奏,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还要逐步实现“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变。

2.教学策略反思。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又要知道“怎样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面。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的同时结合画图方法和假设法,并努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这节课中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后,问学生能否用图形来表示鸡、兔的头和腿之间的关系。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学习过程反思。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还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困难,形成了怎样的技能和技巧等等。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信息加以重组整合,更应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此研究和共享,通过反思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

说课总结反思 第13篇

《比的化简》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时我首先通过教材中创设的情境------那杯水更甜,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比的意义写出蜂蜜和水的比,并求出比值判断两杯蜂蜜水一样甜,随后引导学生复习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和比之间的联系后,了解比的基本性质。其次让学生尝试解决比的化简,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性质进比的化简;或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少xxx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区分不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对化简比和比值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2、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空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化简比的理解,自己在练习中归纳化简比的方法……每个环节的问题设计几乎都从学生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概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学的也比较主动

3、练习层次鲜明,层层递进。

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安排了模仿练习(化简整数比)、提高练习(化xxx数比、分数比)、综合练习,循序渐进,使学生练而不厌,让学生一步步体验化简比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做了准备。

二、不足之处

1、在整堂课中,学生与学生的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在教学设计中,本来想好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我却没有落实这一点,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本节课中,我应该把问题情境放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找化简比的方法,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高。而对于多种方法化简比,是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完成的 ,本节课也没有体现出来。

2、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对化简比与求比值区分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时要预设问题,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让学生去发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这样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

3、在讲解新知时教师没有在黑板上规范板书比的化简过程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将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争取提升!

说课总结反思 第14篇

关键词: 学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作用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下面我从课前认真了解学情,课首注意反馈学情,课xxx捕捉学情和课后客观反思、总结学情四个方面,谈谈关注学情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课前:认真了解学情

课前了解学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对学情了如指掌,洞悉学生的需要,才能把握教学起点,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那么,课前如何了解学情呢?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的需要:从与学生的接触、跟家长的沟通中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及评价检测中分析学生的起点和差异,等等。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这课时,注意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有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就要考虑如何使这节课让已经会的学生有新的收获。这样就不会出现,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而教师为了按照事先准备的教案实施教学,生拉硬扯地把学生往回拉,让学生“懂装不懂”的现象了。

二、课始:注意反馈学情

xxx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由此可见,课始的导入非常重要。对于新课导入,教师大都喜欢创设精彩生动的情境直接引出要讲解的新内容,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学习状态的了解。怎样把反馈学情与导入新课有机结合呢?可以把反馈学情和新课导入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大情景中,先设置问题诱引,用以反馈学情,再针对学情导入。例如: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先复习9、8、7加几,让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信息,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出6加几的问题。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置身于童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从中可洞悉学生的认知基础,把握教学起点,优化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情提出形式多样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展开联想,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测,并在课堂导入中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

三、课中:敏锐洞察学情

课中洞察学情,是反馈调节、建构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信息反馈,没有对反馈信息的评价和调节,就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学《十几减9》这课,学生小组里交流算法。有一个学生说:“15-9=6先算9-5=4再算10-4=6。小组里的其他成员都说他错了。”全班交流算法结束后,我刻意问:“你们小组有没有错误的方法?说说他错在哪里?”当汇报到这个方法时,我就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道:“外面有五个桃,9-5=4,再从里面去掉4个,10-4=6。”说得多好呀!这个例子说明了课xxx地捕捉学情是多么重要。

总之,教师在课中通过对学情的洞察和分析,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信息传输,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确保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课后:客观反思、总结学情

课后反思是一个容易忽略但又不容忽视的环节。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等诸多因素,老师只停留在对学生课堂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后认真反思学情,总结学情。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可以从学生的书面作业情况分析入手,从中了解学生的现阶段学习中存在的情况,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疏忽,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种方法不仅相对来说是较客观的,而且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从学生平时的作业或单元测验结果入手,认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在某个或某些问题上,学生中出现了较普遍的偏差时,就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这个问题的讲解,重点解惑答疑。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10÷2=5……0的错误。针对这一问题,第二节课我就让学生再次认识到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余数。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作业,才让我能够清楚知道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我思考如何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综上所述,课前了解学情,课首反馈学情,课中洞察学情,课后反思、总结学情都很重要。课前了解学情的作用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课首反馈学情,目的是优化导入设计,以便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引出课题;课中捕捉学情,有利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认知上的困惑,然后因“情”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后反思、总结学情,能掌握课后和课前学情的变化,有利于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起点,建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机制。所以,只有深入地了解学情,认真地研究学情,根据学情及其发展变化有的放矢地施教和导学,才能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xxx.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了解学情.华夏教师,2012-11-15.

说课总结反思 第15篇

本节课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届信息杯教学赛讲”课,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四)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窟窿”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说课总结反思 第16篇

2007年秋季学期,我校建校之初,二至六年级的所有班级都是“混合型”班级,学生文化底子薄弱,教师施教困难。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长期被教师、家长牵着鼻子走,没有自主、自评的意识,没有自律、自理的习惯,更加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反思习惯与能力。而我们知道,优秀学生多数情况下更习惯于“学习反思”。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薄弱问题,我们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入手,以课题引领的方式,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帮助并督促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表现进行审视、回顾、分析,强化正确认知,及时调控不良行为,总结成长规律,实现全面发展。

一、搭建日常反思平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我们课题组从引导学生写一周总结开始,创编了《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供一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我们指导学生每周回顾总结并填写一周以来的在校情况,包括有哪些进步、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等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对父母、教师、同学“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失败、困惑等,使教师、家长了解自己,并得到教师、家长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建议。这种无声的交流,有效地整合了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力量,增进了与他们的相互了解,使教育达到遇物而诲、遇事而教的境界,同时还促进了学校温馨和谐、团结友爱氛围的形成。

(一)《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我的成长足迹

年 月 日 第 周

2.刷新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固然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一味求好,而不进行冷静思考、全面审视,容易让学生忘乎所以、失去方向。因此,在引导学生寻找“闪光点”的同时,我们还注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刷新”缺点,使之成为过去,以达到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一位学生在“刷新自我”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习作和做作业时出现了较多错别字,我一定要赶快“消灭”错别字。我以后应该这样做:①写字时想想字义字音。②写完检查一遍,改正错别字。③请同学帮我检查,我改正后还请她再为我出题测试。这样我的错别字应该能减少许多。

3.日积月累——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学习,充实自我。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没有积累,就没有收获。让学生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一位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丰富的学习海洋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在方向与位置中我知道了可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使用数对时要先从左到右看横排的数,再从下到上看竖排的数。我还学习了确定方向位置,如以中心广场为观测点,方方家的位置是西偏南60°,距离中心广场100米。我还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知道了比较负数的大小和读写负数的方法。通过这周的学习,我觉得只要用心,学习数学并不难,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奥秘,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4.敞开心扉——在群体交流中寻找新的自我。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把“单纯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生活在群体中,也就必然有着群体间的交流与共处,或者说需要群体的力量促进自我提升。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家长、老师与同学对自己一周表现的意见,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引发学生反思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学会依靠群体的力量发现新的自我,追求更大的发展。一位学生在与家长对话时是这样说的:爸爸妈妈,上周的我已经改变了许多,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等人,随着时间的增长,我慢慢长大,我的知识也随之增加了。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与关爱。家长的回复是:年龄在增长,知识在增多。你开始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太小,无法完成《我的成长足迹》的填写工作,于是我们对《我的成长足迹》做了修订,仅供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二)《我的成长足迹》(修订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第一板块:“日积月累”做学问

引导学生回顾一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与特长学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总结概括,并把一周所汲取的知识点与学习感悟付诸笔端。

第二板块:“敞开心扉”做真人

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同时对自己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最终完善自我。其中,与家长的对话主要是在前一周末与父母定好本周的目标或心愿,让父母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与父母交流自己达成目标或心愿的感悟。与老师的对话主要是跟老师交流自己一xxx的学习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困惑与心里话,也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与同学的对话则要求学生每周一确定自己本周学习与交流的对象,双方互相观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然后于周五写出对方在一周内的表现,并给出评价和建议(注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寻找同学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感悟主要是在周末认真总结自己在前一周末定下的本周小目标或需要改进的方向的达成情况,以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督促自己扬长避短;也可以写一写本周的一些感悟。

在修订版的《我的成长足迹》中,我们还增加了“期中回顾反思”与“期末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不但养成一周总结、反思的习惯,还养成阶段总结、反思的习惯,推动反思型学生的形成。

期中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期末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三)拓展与延伸

在学生撰写《我的成长足迹》的过程中,我校还开展了《我的成长故事》与《爸爸妈妈(老师),我长大了》作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走过的历程,写下点滴感悟,并把好的学生作品刊登于校刊《明德学苑》上。同时组织《我的成长小书》及《知识乐园》手抄报评比展演活动。此外,还引导学生制作闪光集或评点本,写自警日(周)记、值日(周)总结、错题反思集、班级日记,整理成长档案等。课题组定期研究个别比较复杂的案例,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撰写《我的成长足迹》都能得到反思、触动,努力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树立“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的自我发展信念。

撰写《我的成长足迹》,不仅仅在于积累知识、沟通心灵,更在于引导方法、传递力量、传承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播种思想的田园,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主战场。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反思行为常态化,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兼顾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反思型课堂的影响,力求建构简约有效的课堂。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试教、修改整合,我校构建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发、生成了相关的备课本、听课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一)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备课方案(见图示)及教学各环节简述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具体包括温故导新、探索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四大教学环节。

1.温故导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指导学生结合每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反思与交流,收集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与新知识关联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还要用到的其他知识等。如语文课联系已学的字词、与课文密切关联的资料,数学课融合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品德课联系生活经验等,这种知识间的纵向对比以及学生间的横向交流,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形成反思意识。如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我们这样温故导新:①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对分数有初步认识,请你谈谈对分数的认识。②请你说出几个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③出示1个、2个、8个圆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分一分它们的,并说一说分别把谁看做整体“1”(单位“1”)。④说一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探索交流。一节课中,最紧要之处就体现在对新知的探索与交流这一环节中,而这短短的20分钟,正是我们用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探索过程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方法与自我认识不断调整、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是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协商、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冲动型学生会慢慢沉淀、蜕变,最终向反思型学生靠拢;而原本偏向于反思型的学生,则更容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好的方法,更善于与人合作交流。还是以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为例,我们这样组织探索交流:①出示探究问题:有两盒圆珠笔,你能分别拿出它们的吗?你准备怎么拿?②探索与交流:先由2名学生到讲台拿圆珠笔,引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再让学生提出疑惑问题。③小组探索:两人都是拿一盒圆珠笔的,为什么两人拿的支数却不一样?④各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论。⑤展示两盒圆珠笔支数,让学生顿悟:“原来两盒圆珠笔的支数不一样,一盒有4支、一盒却有6支。”从而验证了学生在小组探索中的猜想。⑥结论: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3.反思运用。新授课结束之后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小结,让学生反复比较、提炼,对新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小结之后再运用,让学生逐渐养成及时反思、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我们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运用:①想一想:通过本课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对本课知识做一个简单整理。②练一练。包括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内容(具体内容略)。

4.感悟拓展。让学生畅所欲言,反思本课收获,发表学习感想,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让学生在反思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他们乐做反思型学生。通常我们会通过“填写反思卡”或是引导学生做课外实践的方式,展开这一教学环节。这也是培养反思型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这个过程中,学生善想会思,善归纳懂梳理,善比较会融合。如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课,我们让学生填写了这样一张反思卡,并附拓展练习如下:

拓展练习

_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二)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在推进“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研讨形成了学校特色课堂约定,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作出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附课堂约定如下(见下表):

三、创新以反思为特色的活动与评价新模式

(一)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以“反思”为题眼,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如制作“小小自我警示卡”,使学生学会自省;通过建立“会诊卡”,使学生学会自“治”;通过制订“日程表”,使学生学会自“理”;通过开展名言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真谛;开展班徽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班级特色,培养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团队的优点和不足,增强规则意识;组织“成长”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组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发现自身成功之处,也勇于刷新自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个群关系,培养关爱之心,形成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得的爱,从而懂得感激与关爱、尊重与体贴;通过训练学生冥想,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通过训练学生整理贴身物品,教会学生生活有条理;还训练学生以自律克制废话,以自信克服胆怯,用放弃对付贪玩的念头,以交流治疗封闭……

“自警卡”范例

xxx脾气急躁,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起冲突,引来同学的频频“告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认清了自己的毛病,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班主任就此问题引导该生制作“自警卡”如下:

(二)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刷新养成教育新篇章

1.我们从课改理念出发,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结合我校实际,在班级评价上“变一为三”——变“先进班级评比”为“自觉学习先进集体”“行为规范先进集体”“劳动服务先进集体”,把习惯养成教育分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三大板块来开展;在个人评比上则变单一为多样,除了传统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之外,又增加了“自觉学习积极分子”“行为规范积极分子”“劳动服务积极分子”“体育锻炼积极分子”“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等评比。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个性的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树立起“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让自己掉队”这样富有竞争性的争先创优的信念,更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劳动习惯。

2.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对各年级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一年级侧重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使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二年级继续做好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上升至人的生活品德,建立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良好的个性;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纪律分化时期,这个阶段我们强化德育,引入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公共道德方面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养成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并能与家长、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评论新闻时事;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体形有了微小的变化,独立的见解、逆反的心理逐步形成。这个阶段就是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为人处世道理、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以及对生理知识的认识了解。在学习上加强自学能力的训练,逐步与中学学习接轨,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总结概括能力——认识过程方法”的学习训练链。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能整理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知识结构,自觉掌握学习方法。

3.为使养成教育行之有效,我们提出一个阶段系统抓一系列“小事”的口号,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通过每周确定一个行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三)建立家校教育联盟

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中,我校以家校合作为主要途径,社会力量为辅助渠道,竭力打造教育共同体。首先是通过定期开展“给家长一封信”,家校研讨沙龙,家校教育问卷调查,“我与家长同为校园献出一份力”活动等,带领家长及社会有心人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深入教育,唤醒家长与社会的教育意识与教育爱心,唤醒家长、社会的教育反思意识。同时,为形成育合力,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首先是面向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要在“育人”上下工夫,教师要在思想、身体、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关爱学生,懂得激励每一名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名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活动,期待每一名学生的成功;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懂得自觉组建良好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培养良好品格,做“三好”学生(自觉学习好、行为规范好、劳动服务好)的要求;面向家长,提出了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与对话”,善于配合学校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这样做,端正了教师、家长与社会对学生成长引导的态度,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了温和适宜的大环境。

(四)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开展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的调研,深入实际进行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以及从侧面了解,跟踪调查,个案分析或整体研究等,提炼了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拓展了反思型学生的外延,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1.反思型学生基本素养: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与态度、较强的学结概括能力与习惯、多向比较的意识与习惯、沟通对话的意识与习惯、自省自悟的意识与习惯。

2.反思型学生的成长条件:渴望超越的动机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动力,勇于进取的态度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前提,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基石,自我监控能力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保证。

3.反思型学生的学习特征:自主性、批判性、探究性、发展性。

4.反思型学生的成长要求: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意志品质;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互动反思关系;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勤作教学反思,实现双边共赢。

反思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学习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是单个学科的纵向对比反思,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对比反思;可以是对成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填写课堂反思卡、谈学习感悟、撰写一周成长足迹、整理成长档案、做成长小书、做知识小报、撰写我的成长故事等。

5.反思型学生的培养途径:(1)创一个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留一点余地,给学生反思空间。建立成长档案袋、做反思调查问卷、填写课堂反思卡、撰写“我的成长足迹”、建立反思作品展示台等。(2)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如错误反思法、检验反思法、对话反思法、质疑反思法、比较反思法、总结反思法。

6.反思型学生的培养策略: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培养合力;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反思氛围;引导多向比较,学会反思方法。

7.反思型学生的培养模式:构建反思型课堂,播撒反思种子;创建反思档案,促进反思生成;营造反思氛围,养成反思习惯;开展反思型主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课题组成员名单:xxx xxx

xxx xxx林 xxx xxx

曾昭然 叶 琳 xxx 黄 欢

xxx xxxxxx xxx xxx 莉

说课总结反思 第17篇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反思?我们为什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应当怎样进行反思?笔者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探索。

有专家这样界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可见,好的教学反思不仅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助推器。美国著名学者xxx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大多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正如蝴蝶总是经过艰难而痛苦的破茧才能成就其美丽而自由的飞翔。全国特级教师xxx也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通过反思成长起来的教师能更好地将专家的理论和自身的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的融合,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

笔者认为,教师的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个研究型教师能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对教育规律的内化,能够在反思中获得深刻见解和教学机智,能够在反思中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深厚的史学素养,能够在反思中生成创造性驾驭能力和敏锐性反应能力。这种种能力恰是有效课堂所必需的。笔者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实例很好地说明了反思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作用。最近笔者接到市教研员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上一堂有效教学的示范课,课题为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笔者认真作了准备,并事先在自己班级里试上了一节课。课上完后,别说被笔者请过去听课的教师了,就连笔者自己也觉得整堂课平淡无奇:既无思想的深邃,也未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水平。学生的反应亦平平,有的甚至觉得枯燥到想睡觉。笔者经过与同组教师的共同讨论、反思,最终定下了这样一个思路:把这节课放在整个必修一政治史的大前提下考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以说是人们追求政治民主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此,笔者把这节课内容设计为以下三部分:一、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反思――条件;二、新型民主政治的提出――思想诞生;三、新型民主政治的实践――巴黎公社。笔者按照这个思路把课上完后,受到了市教研员及全体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提升了本课内容的思想深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表现出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

既然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反思什么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反思成功之笔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精彩之处,或是课堂上引导巧妙、应变灵活,或是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或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推xxx出新。如在讲解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时,笔者在这学期的课堂上尝试着先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这些作品的特点中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内涵。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与把握。笔者把这个作为课后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

二、牢记失败之笔

不管一堂课有多么地成功,也难免有其疏漏、失误之处,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没有足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等等。为此,教师应冷静思考,对之进行回顾、梳理,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写出改进的策略和“再度设计”的新方案。如笔者在讲解完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后,作了如下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思想内涵相对比较深。因此,讲解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感觉比较枯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迫切需要改进。经过仔细思考,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可提前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其知识面。多介绍些相关的时代背景,不一定放在课堂上讲,可以把这些背景知识放到学案上,以加深学生对各个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理解。而在实际讲解中可穿插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设置相应的思考题或探究题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将这些失败之笔作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笔为下次的成功之笔。

三、重视学生的见解

说课总结反思 第18篇

《称赞》一课是一篇很有启迪意义的童话故事。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小刺猬和xxx相互称赞的事情,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会给人带来自信,勇气和快乐.文中在xxx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了他,使他有了自信;xxx称赞小刺猬的苹果香极了,使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可见,“称赞”的效果是多么神奇啊!文中的小刺猬和xxx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这篇课文,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直接导入,营造氛围。

在导入谈话时,我对学生每一个积极的表现都给予真诚的称赞,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如:课始,我对学生积极准备上课的状态进行了称赞(你坐得真端正!老师称赞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这样,课堂让孩子感到轻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朗读是二年级学生一项重点训练项目,为此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一读为主线。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重点词句,采用自由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读书中领悟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xxx互相称赞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这两句话。通过抓重点词“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等指导学生朗读。老师在评价中不时地称赞和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称赞带来的.好心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身临其境地朗读,体验人物的心情。

三、创设情境,指导写字。

学会生字并会运用,这是我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初衷。如何让学生轻松地识记生字呢?我尝试让学生先当小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然后师再指导写法。这样,字教学和文本拓展相结合,效果还不错。

四、本节课我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应改进:

1、活动面不够广,学生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过多,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

2、在讲到小刺猬的称赞带给xxx自信这个难点时,如果更深入挖掘一下,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当你有点泄气的时候,你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称赞吗?那时你心情怎样?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理解“泄气”、“自信”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别人做得好,需要称赞,别人做得不好,更需要鼓励”的道理。

说课总结反思 第19篇

本人对其中《数轴》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

一、问题的引入

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设计以下三种情境:A、一只老虎和一只狮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跑去,比较相同时间后它们所在的位置(奔跑速度不同)B、放风筝C、温度计。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做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有些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

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做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

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数轴任意两点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进一步的加强以及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数大小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做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设计思想

本课之所以这样设计,理由是:

(1)从教学目标看,数轴是数形结合的典范,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初次出现,抽象性较高,同时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师必须提供足够生动的背景,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2)从教学艺术的需要看,运用生动活泼的场景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理解最深刻,记忆最牢靠。特别要强调的是:深刻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理解、记忆、应用等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强有力的支撑点。

(3)在动态的演示与多种情况的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态解决问题的意识,建立运动的观点,同进也有利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4)一些感性认识的建立,也有利学生学习下一节“绝对值”的概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课总结反思 第20篇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xxx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xxx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说课总结反思 第21篇

《漏》是一篇中国民间故事。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xxx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奇妙和趣味。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整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文资料。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思维、表达潜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抓住描述人物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讨论、交流学习所得。

2.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剩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潇洒地走了一回,简单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争(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思考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带给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取性的表现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之后让学生汇报预习状况,了解课文主要资料、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老虎和贼是如何被“漏”吓跑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资料,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三、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的不够恰当,在确定研究主题中占用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的时间较紧,缺少了对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学生的预习不理想,对课文的阅读不够。

说课总结反思 第22篇

唐代:白居易

xxx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xxx: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创作背景

据《白居易诗集校注》,这首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时任太子少xxx分司东都洛阳。一日游于池边,见山僧下棋、xxx撑船而作此组诗。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xxx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xxx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xxx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xxx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xxx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xxx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说课总结反思 第23篇

1. 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有意识地将反思结果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2. 课后反思能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件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如果在课后做好记录,就可以在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也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做充分的准备。

3. 课后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必不可少。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单词的教授,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二、 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新教材的使用

新课标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删减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补充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听、说、读和写的内容。

2.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主要是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的角色。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更为丰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者、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的督导者、学生的指导者、课堂的管理者、课堂活动的组织及参与者。也可以把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理解为导演或观众与演员的关系,或者理解为教练员与学员的关系。教练员的职责就是训练别人掌握某种技术,从而提高某种技能。外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其实践性非常强,要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必须要让学生参加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反思,以免无意识地回到“一言堂”课堂,或者又不自觉地充当了课堂的主宰角色。

3. 反思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维度的技能目标。检验课堂目标是否实现,即是否达到预期设计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口头测试、书面测试以及课堂互动情况来感知,这些检验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时判断、反思总结,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判断课堂是否需要临时中断,对自己讲过的内容是否需要重新强调,或对部分内容进行再次操练,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等。

三、 教学反思的方法

1. 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有课后教案、教学日志、教后感知等形式。写反思日记就是记下自己在一堂课、一天或一个阶段中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体会,它能为反思性教学提供最真实和最原始的材料。其实,这是在强调课后备课,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把自己上课时遇到的突发问题或值得深思的现象详尽、及时地记录下来以便对其进行不断反思、总结,从而扬长避短,以便于今后教学的提高。

2. 参加集体备课

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就某一问题、某一专题或某一章节、某一单元,大家各尽其能,各显神通,正是彼此学习的好机会。教师通过学习后反思,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制定缩短与他人差距的计划,继续再学习,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 调查与问卷

说课总结反思 第24篇

《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生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xxx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两次热烈的掌声,使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文章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要很好地体会其xxx涵的感情,特别是通过xxx的情感变化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促进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许就有一定难度了。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运用语境理解词意。

本文出现的一些意思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忧郁、犹豫等。我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如学习忧郁,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xxx原本是个怎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对忧郁的理解。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既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同时也领悟了词语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状态。

文章中xxx的思想变化是巨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掌声对于xxx思想变化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一、自读思考,同学们给了xxx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二、指名读,听读思考,画出描写xxx的神态、动作的词语。三、默读,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四、个别读,读出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来。五、评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你能读得更好吗?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始终是运用了朗读的手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体会情感,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融入角色,体验情感。

阅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xxx,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xxx说什么?,这样问题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意境,和课文中的人物共呼吸,从而更好地使学生产生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如在引导学生谈感受时大多xxx说的还是比较老套的,一些新颖的观点不是太多。在课外延伸阶段,当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得到掌声的事例时,竟然有很多学生说从来没有得到过掌声,看来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看来要让孩子们能进一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说课总结反思 第25篇

上《荷花》之前,我恰巧在体育东路小学听了一位老师执教该课的第二课时,她的课给我启示很大。在让学生谈完对荷花的印象后,她用自己甜美的范读带学生(闭眼)去“看”荷花。跟着是学生自主阅读,赏读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老师也趁机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图画、朗读、想象来感悟荷花的美,效果不错。

但我感到她这一课时的容量过大,不但给人前松后紧的`感觉,一些重要的训练,也匆匆而过(如语言文字训练、想象说话的训练)。因此,我备课时既学习,又改进:课前,我让学生在电脑课上观赏荷花、荷叶(课件播放),以弥补部分同学这方面的经验缺失;把讲读1、2自然段放在了第一课时,这一环节重在赏读、背诵积累;第二课时在语言训练方面重在要学生写出三种姿势,而不是单单脑中有个姿势就行了。想象方面重点放在“活的画”和练习上了。从整个设计和教学效果来看,我较满意。这也可算是“学有所得,取长补短”吧。下面具体谈谈我在教学《荷花》一课后的一点自得之处和疑惑之处。

一、自得之处

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文本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脉络(闻到清香——观赏形状和姿势——想象情景)进行整体感知。从全局出发了解了全貌,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画出觉得这段话中写得特别美的句子或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

随后组织汇报交流。这样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了美的语言。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对“xxx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体现了“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之意图。

二、疑惑之处

课堂调控不够。在第一、第二课时,都有为了让学生感情朗读、大胆想象、多元表达而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对课堂的调控,我一直很困惑。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尽量多关注一些孩子,给他们创设表现的舞台,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教学任务也经常会完不成。

另一方面,如果课堂上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调控,这个度该如何把握。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说课总结反思 第26篇

说课教学反思

任教小学英语以来,课余我们都在反思,小学英语应该怎么教?到底存在哪些弊病呢?

本节课执教的是Unit2MyDaysoftheWeek中的第二课时,教授重点是Let’stalk,是一节对话操练课。本来是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灵活运用英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我经常是让学生自由结对上台展示自己的英语风采。往往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不能人人点到,有些学生也常是多次举手想展示自己,我也是要求个别的优等生把机会让给那些中下游的学生。

同伴互助是英语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课堂,课上有很多的有趣的同伴互助。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你争我抢,惟恐落后。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多样,十分热闹。而课下,问学生“学了什么”“会了多少”,学生很茫然,留在记忆中的只是英语课中的热闹。

首先,我们要明确:同伴互助是为教学服务的。活动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学会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有趣的活动的表面形式所吸引,在嘻嬉笑笑中度过宝贵的时间而无所得。

其次,我们在设计活动是应围绕多方面展开。有些课堂,学生还没有明白单词的意思,看清单词的拼写,教师就一味的“readafterme”,要求学生盲目的模仿单词的读音,试问:学生再次看到单词时不认识,不知道意思,不会用,会说又有什么用呢?应尽量减少盲目的模仿。

再次,组织时应适当的调度,应使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及时回归到知识上,使“知识在活动中,活动具有知识性”。

最后,课结束后要常问:问一问自己,你在成功中失去了什么?问一问学生,你在愉悦中收获了什么?

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能停留在活动的“活”“乐”“玩”上,我们应注重学科知识本身的魅力。

回忆课堂,我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了这节课的失败。

第一,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好好的专研教材。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课堂所学内容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练习。

第二,没有能够很好的充分利用想象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不能大量的运用英语。

第三,在课堂设计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没有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能够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练,课堂效果会好一些。

篇二:说课教学反思

美国着名学者xxx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是成功的基石。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以下是我的历次微格课堂的教学反思。

一、说课

想要好好的反思自己的说课,就必须明白什么是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这学期,总共进行了两次的说课。两次说课下来,我针对自己的表现做了如下的总结:

1、对说课时间的把握准确,但是对内容的时间分配却不恰当。一般正常的说课时间规定在8到12分钟之内,10分钟左右为最佳。这样既能清楚的把自己想要讲的内容讲清楚,又不会使听课的人感到疲惫。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可以比较准时的结束自己的说课。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在每次说课之前,我会自己给自己计时,一旦发现自己有可能超时,我会对自己的说课内容进行改进,尽量保证自己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虽然我没超时,但对说课内容时间的分配还有待改进。我总是花很多时间在前面的学情教材分析等内容,对后面的教学过程比较忽略。每次都是要到说课的6、7分钟的时候才能讲到教学过程,这样的说课不怎么保险。老师说过,说课的前几部分最好在4分钟之内讲完,给教学过程留足充足的空间。教学过程应该是整个说课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如何讲课的理念部分,能否抓住听课者的兴趣,就看教学过程这部分了,所以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在以后的说课当中,为了完善我的说课,我决定多多花时间在教学过程的讲解当中。

2、能完整地说完课,但是稍显紧张,而且不能脱稿。能完整地说完课完全是因为借助PPT的帮忙。很不好意思的说,如果没有PPT,我相信可能我还是不能流畅的说完课。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对内容不熟悉。虽然以前会进行排练,但是在排练的过程中,还是会不停的看稿,我知道这是在说课过程中比较大的不足,很可能影响听课者的主观印象。在之前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说课的二等奖视频。在视频当中,比赛选手说课时姿态落落大方,显得很有自信,一开始给人感觉就很好。就应该是我以后追求的目标。在她说课的过程中,全程都是脱稿,也没有借助PPT,显然对自己所讲的'内容相当的熟练。听老师说,这次比赛就给参赛选手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相当考验人,听完老师的简介,我相当的佩服这个女生,要经过多少的历练,多少的培训,多少的批评与改进。但是反观我自己,在说课的过程中疙疙瘩瘩,流畅度不够。在微格当中面对的人已经够少,而且都是自己的同学,比较熟悉,还是有些紧张。紧张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心态,也因为自己的不熟练。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要缓和自己的心态,适当的放松,在说课前要进行练习,尽量做到脱稿。

说课总结反思 第27篇

《白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抓住文眼“高傲”一词顺藤摸瓜;第二:想象白鹅内心活动,用语言表达;第三:大胆让学生角色表演。

抓“高傲”这根主线,讲写作方法

xxx崧舟老师每次上课都会找到文章的一根提纲挈领的主线,抓住主线会使学生学起来层次清晰,体会深刻,感悟透彻。于是我也每学一篇课文都善于抓文眼。这篇课文的文眼是“高傲”。课文围绕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从那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描述?学生很快找到: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3、4、5、6、7自然段写这三个方面内容。哪些方面是略写?叫声、步态略写。哪些方面是详写?吃相花了5、6、7三个自然段来详写。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写叫声步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写。写吃相采用了xxx贬实褒的方法、拟人方法、对比方法。层层深入,学生学得清楚明白。

想象白鹅语言,理解透彻

1.在学习白鹅叫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在说什么?篱笆外有人走路,它引吭大叫,好像在说什么?有的说:“你是谁?你到我家来干嘛?快滚出去!”还有的说:“这是我家,你休想闯入!”在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中,一只傲慢、忠诚的白鹅跃然纸上。

2.“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鹅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什么呢?学生说;“主人啊主人啊!你们搞的什么名堂嘛?把我的饭食都看守不好,让狗把我的饭食吃光了,让我饿死吗?”

三、大胆让学生表演

例如:学三自然段鹅的叫声时,也会跟狗一样看守门户。让学生模拟鹅的叫声、语言。学生在学习四自然段鹅与鸭的步态时,让学生表演鹅是怎样走的,鸭又是怎样走的。学六自然段鹅狗争食时,鹅吃食时,狗是怎样窥伺的.。鹅走开喝水吃泥的当儿,狗又是怎样悄悄遛来偷食的。鹅发现后怎样伸颈子咬狗的。狗又偷吃干净后是怎样扬长而去的。鹅看见底朝天的食盆后,伸长脖子怎么骂主人的。所有动作让孩子们表演得淋漓尽致。

说课总结反思 第28篇

这篇精读课文是xxx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课的教学中我有几点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一、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二、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朗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语言、欣赏语言、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充分朗读,体会感情。首先,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孩子们快乐心情的句子。思考:你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接着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课文。然后,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带着想象朗读,并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朗读。

“找风筝”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的情感是伤感。我仍然沿用朗读教学的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抓住情感的方向,真正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读第4自然段中1、2两句,体会出高兴的心情。然后引读过渡:这时发生了什么啊?课文中的小伙伴看到风筝飞走了,心情如何?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让学生体会出着急的心情,反复诵读这段。接着创设情境: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找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最后落实朗读,通过细读体会,朗读时尽量让学生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即从高兴到着急、伤心的变化。

三、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理解翩翩飞舞。

无论准备的如何充分,课上也总会有一些遗憾,感觉这节课的教学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继续努力。

说课总结反思 第29篇

——20年语文教学的一点遗憾

在20余年的语文教学中,应该说有辉煌,也有遗憾。遗憾之一就是教学反思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没有坚持写教学随笔。对20余年教学反思和教学笔记情况反思如下:

反思之一:有断断续续的反思,但是缺乏恒久性和系统性。

应该说,自己还算是个善于反思的人。10多届送高三的时段里,自己有时会在课后、考试后和高考结束后,对语文教学状况和班主任管理状况做一番总结,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到新一届学生身上,使教育教学在总结中慢慢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特色,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在,班级管理新方法——星级化管理,就是我对深感困惑的班级管理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的,收到了明显的实践效应;语文教学新方式——五步三段式语文教学法,就是在不停地对语文教学成败得失的反思中,在困惑中思考,在精彩中提炼,在德州市教研室xxx、xxx等同志的帮助下,逐渐形成的一套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应该说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应该说,这得益于教学反思。反思,提炼了昨日的精华;反思,催开了今日的精彩;反思,埋下了明日希望的种子。

但是,我个人觉得自己的反思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反思多数停留在头脑中,形成文字的不多,没有经常写教学笔记,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没有使写教育随笔成为一种教育生命的常态,而是在一种反思的不确定中工作生活了若干年。因此,教育教学虽时有进步,但进步幅度不是很大,成型的东西出来的还是太少,想法有千万,付诸实践的做法却寥寥无几。如能时时反思,就能时时进步,那进步就可能不是用年计算,而是用天计算了。倘能如此,那进步会有多大?

反思之二:教育教学中的点滴细节记录不够,研究不够。

20余年的教育教学中,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自己也好,学生也好,所听的同事的课也好,都有着一些精彩的发言、生动的动作和良好的做法。这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枝枝叶叶,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比如学生排演《雷雨》《xxx冤》等课本剧时有着天才的表演,但是录像资料和文字记录没有留下,对排演课本剧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升华明显做得不够;比如学生学了《雨中登泰山》《xxx情表》等散文后有了入情入境的心得体会,一个15年前曾经听过我讲课的学生说,我讲的《雨中登泰山》那淋漓的雨意至今还在心中流淌;比如学生自主组织的各类主题班会都有着杰出的表现,我去年带过的09届学生所组织的班会课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学生的发言异常活跃,我当时就有“简直太精彩了”的激动,但是激动过后也就算了,没有很好地记录和总结;比如学生学习了《鸿门宴》后对各类人物有了独特见解,写出了精彩的文章,但是那些文章被自己丢开了没有保存,没有研究;比如自己设计了各类课前活动,曾经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反思总结不够,难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不能进一步提高;比如自己设计的自主学习流程,曾经在德州市产生过比较大的反响,为此德州市教育局还在平原一中开过高效课堂观摩现场会,但是精细化的反思研究还是不够,不能在纵深研究中走得更远;比如自己曾经精彩的讲解,如痴如醉,感染了很多学生,但是那些话语,那些设计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下,没有留下深深的印记;比如自己总结的层级训练式语文体系,想法很好,但是实践不够,反思总结不够,至今成型的东西还是太少;比如自己2000年就已经开展的语文活动课,曾经引起本校教改的高潮,但是自己疏于整理总结,没有及时发表,尽管课改进行得比新课改还早,但是没有产生大范围的轰动效应。。。。。。这些教育海洋的一朵朵雪浪花,如稍纵即逝的天边彩霞,只留下了淡淡的美丽。因为自己没有及时记下或者录下这些原生态的美丽,所以他们只能成为自己教育生命中曾经的永恒,曾经的美丽,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倏忽而逝,只在记忆里留下了飘渺的印痕。这些教育生命里的精彩,是异常美丽的,也是令人无比遗憾的。

我想:不止是我,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曾经有过教育的灿烂,可惜的是,因为缺乏进行教学反思和写教育笔记的习惯,因而很多美丽成了天上飘渺的浮云,很多精彩的细节记不清楚了,而这些细节恰恰是最可宝贵的第一手教育教学的资料,遗落了之后,就好像散失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埋在土壤里沙尘中,终不见天日了,这岂非教育者的遗憾?

谨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能够以平凡的记忆力向漫长而无情的时光挑战,还是勤快些吧,从现在做起还不是太晚。

反思之三:教师的差别本来不是太大,所差的是教学反思。

应该说,能考上师范院校最后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基础、智力等方面差别不会太大,那为什么有些人慢慢成为名师,而有些人“泯然众人矣”?我想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教学环境、机遇和自身素质等都制约着一个教师的成长,但毋庸置疑的是,那些进步较大成名成家的人,往往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的教育有心人。教育人生的境界也许就是如此吧!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文化面前,大多数教师只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很少有人把它作为神圣的事业去用心去做,因此满足于得过且过,完成任务就行,很少有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反思的。而那些成名成家的人,除了自身有比较好的素质外,坚持学习,深入反思,当是成长的重要原因。

反思其实就是实事求是,从纷纭的教育现象中总结规律,摸索教训,从而改进我们的教育生态。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和经验是需要反复思索反复验证的,唯有将自己的执教生涯总结系统起来,才能深刻地洞穿表象,从而发现其中深蕴的教育规律。上一节课很简单,短短四十五分钟,如果认为上完课就是课堂的结束,那是普通教师的做法。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只要能做到每节课后都能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日积月累,扬长避短,就可以逐渐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从而使得教育生命之树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说课总结反思 第30篇

《韩非子・和氏》中记载:“xxx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璞”,在这里就是指蕴玉之石或者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璞玉即蕴藏有玉的石头。“宝”,即美玉。

如果说,教师的每一次教学过程是一块璞玉。那么,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就如同玉匠对璞玉的一次次磨砺。日积月累,长此以往,xxx有一天会变成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艺术、增强专业素养。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留有遗憾才要不断进行有效的反思,也正因为进行了有效的反思才会觉得前一节课留有遗憾,也正因为进行了有效的反思,下一节课才会比前一节课少一点遗憾、多一点进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进行寻找的过程,寻找教师的教学期待与学生的课堂反应是否相符,寻找相符之处与差异之处。寻找相符的地方,以便总结成功的经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为了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教师的教学期待与学生的课堂反应达到最好的契合。只有契合度高,课堂效率才高,才符合现在所要求和提倡的高效课堂的要求,才能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就是进行记录,xxx生在课堂互动中产生的“智慧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常常会在思维的碰撞及情感的交流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而这些火花又常常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记录就如同昙花一现,徒留遗憾!当然,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反思记录,那么就如同科学家捕捉到的珍贵的罕见的极光摄影,可以反复欣赏!把及时反思的记录的“智慧的火花”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丰富教学的智慧,增添课堂的灵动!这些火花越多,课堂越能够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以记录促反思,以记录促教学,长期积累,必定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教学反思可以是纵向反思,也可以是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是在时间的纵坐标上,贯穿一个教师自身的整个教学生涯。它可以是一节课的总结性思考,写一写该节课的教学日记;也可以是对自己一周或一月的教学活动的梳理性思考,写一写该阶段的教学心得;也可以是一学期、一学年的全面思考,写一写该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结;或者对自己的某一个类别的系列课进行系统思考,写一写该专题的教学论文,等等。荀子在《劝学》中说道,“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善于学习的智者不仅广泛地涉猎知识,还要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聪明机智,行为不会有过错。可见反思反省自己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横向反思是在时间的横剖面上,观摩学习榜样教师的示范课,进行交流对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可闭门造车、夜郎自大!xxx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肩上的缘故。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听课,学习他人精湛的教学艺术,突出的教学优点,聆听他人闪光的教学智慧,撷取他人个性化的教学思维,临摹他人独特的教学风格,观摩他人崭新的教学理念等等,从而对比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博采众长,兼容并包,让自己的教学优点呈现得更多,教学智慧更丰富,教学思维更灵活、鲜活,教学风格更变化多样,教学理念更紧跟时代脉搏,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荀子在《劝学》中又说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里的“借助外物”当然包括向他人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教学反思必须通过笔记来呈现,如果没有笔记,反思的效果就十分有限。

做好教学反思,让我们记下教学中每一次的点滴成功,每一次的点滴缺憾!记下成功以激励推xxx出新“临绝顶”,记下遗憾以警醒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做好教学反思,让我们写下教师的智慧,也写下学生的灵动!写下教师的智慧以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写下学生的灵感以拓展智慧的思维空间!

做好教学反思,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写起,从每一节课细微的感悟感想写起,点燃思考的火苗,开启智慧的大门!

说课总结反思 第31篇

《松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本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一、教学效果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出示谜面: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教学本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所以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课件显示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既直观地显示了松鼠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自主识字,合作共赢。

这节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比较多,所以在自读环节给足了充分读书的时间。在借助拼音读书时,让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自主识字。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生帮生,让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自读自悟,深刻领悟。

4、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二、成功之处

虽然生字较多,但学生大部分能准确认读,出错很少。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和抓关键词语概括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训练。

三、不足之处

本文教学时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引导,迁移运用的预设太少。再有就是整堂课显得有点低沉,缺少激情,也缺少朗朗的读书氛围,语文味不浓厚。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聚焦关键句段引导抑扬顿挫朗读的环节,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增加小练笔的内容,让学生小试身手,将生活中对动物的观察与了解,仿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进行语言交流实践,从而真正体现编者意图,也让学生的表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